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如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近年来,全球登革热疫情频发,尤其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包括东南亚、拉丁美洲和部分非洲国家,甚至在中国南方省份也时有爆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每年约有3.9亿人感染登革热,其中重症病例可导致死亡,了解登革热的症状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帮助个人及时就医,还能有效控制疫情扩散,本文将重点提取登革热的核心症状,并结合疫情背景进行简明解析,帮助读者快速识别和应对。
登革热的基本概述
登革热病毒有四种血清型(DENV-1至DENV-4),感染一种血清型后,通常会对该型产生免疫力,但再次感染其他血清型时,可能增加重症风险,疫情爆发往往与雨季、蚊虫滋生环境相关,例如积水容器和高温高湿气候,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4-10天,症状通常在感染后突然出现,可分为典型登革热和重症登革热(如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识别症状的早期迹象,是防止病情恶化的关键。
主要症状:从轻微到重症的演变
登革热的症状多样,但以下是一些核心表现,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分为几个阶段,需要注意的是,约75%的感染者可能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容易被误认为普通感冒,但对于有症状者,典型表现包括:
-
突发高热:这是登革热最常见的初始症状,通常突然出现,体温可迅速升至39-40°C,持续2-7天,高热往往伴有寒战和全身不适,与流感类似,但登革热的热型可能呈“马鞍型”(即发热-退热-再发热),这在其他疾病中较少见。
-
剧烈头痛和眼痛:患者常描述头部和前额区域有搏动性疼痛,尤其眼后疼痛明显,转动眼球时加剧,这种“眼痛”是登革热的典型特征之一,有助于与普通感冒区分。
-
肌肉和关节痛:登革热俗称“断骨热”,因为患者会感到严重的肌肉酸痛(如背部、四肢)和关节痛,甚至影响日常活动,这种疼痛通常在发病初期就出现,可持续数天。
-
皮疹:约50%的患者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初始为麻疹样红斑,可能遍布躯干和四肢,随后发展为点状出血或瘀斑,皮疹有时会瘙痒,并在退热后持续存在,是病毒引起的毛细血管损伤所致。
-
出血倾向:这是重症登革热的重要警示信号,包括牙龈出血、鼻衄、皮肤瘀点或便血,在登革出血热中,患者可能出现血小板减少,导致内脏出血,严重时危及生命。
-
其他症状:包括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和疲劳,在重症病例中,可能出现腹痛、持续呕吐、呼吸急促和烦躁不安,这些是登革休克综合征的前兆,需要立即就医。
重症登革热的危险信号
如果症状进展为重症登革热(如登革出血热),患者可能出现血小板急剧下降、血浆渗漏和器官衰竭,危险信号包括:剧烈腹痛、呕吐物带血、皮肤湿冷、意识模糊和血压下降,这些情况通常在发热后期出现,如果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可高达20%,在疫情高发期,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尽快进行血液检测(如血小板计数和病毒检测)以确诊。

如何应对和预防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登革热,主要依靠对症支持疗法,如补液、休息和使用扑热息痛缓解发热(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免加重出血),预防是关键:在疫情高发区,应使用蚊帐、驱蚊剂,清除积水容器,并关注公共卫生预警,个人如果出现疑似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旅行史或暴露风险。
登革热疫情的症状虽复杂,但通过识别高热、头痛、关节痛和出血倾向等关键表现,可以早发现早干预,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流动增加的背景下,提高公众意识是遏制疫情蔓延的第一步,如果您或身边人有相关症状,请勿掉以轻心,及时行动能挽救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