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背景与总体基调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进入“科学精准、动态清零”的新阶段,福建省作为沿海经济大省和重要对外口岸,始终遵循国家顶层设计,结合本省实际情况,持续优化防控措施,福建省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及“新十条”优化措施精神,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了本地疫情防控政策,其核心目标是: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政策的总体基调凸显了 “精准化、科学化、常态化” 三大特征,不再追求“零感染”,而是将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向医疗救治,确保平稳过渡,重点保障老年人群、基础疾病患者等脆弱群体的健康安全。
核心政策要点解析
-
优化核酸检测与查验策略
- 缩小范围、减少频次: 不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而是进一步缩小核酸检测范围、减少频次,检测资源重点向医疗机构、养老院、福利院、中小学等特殊场所倾斜。
- 取消“落地检”: 跨区域流动人员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不再开展“落地检”。
- 特定场所差异化查验: 除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托幼机构、中小学等特殊场所外,其他公共场所原则上不再要求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查验健康码,重要机关、大型企业及一些特定场所可根据需要自行确定防控措施。
-
科学调整隔离方式
- 感染者科学分类收治: 对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措施,也可自愿选择集中隔离收治,隔离期间加强健康监测,病情加重的及时转定点医院治疗。
- 密切接触者居家隔离: 对密切接触者,原则上落实居家隔离措施,也可自愿选择集中隔离,这极大地减轻了社会面的隔离资源压力。
-
加快推进疫苗接种,构筑免疫屏障

- 将老年人疫苗接种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设立绿色通道、临时接种点、流动接种车等多种便民措施,全力提高60-79岁人群接种率,加快提升80岁及以上人群接种率。
- 强调加强针(第二剂次加强免疫)的接种,特别是针对感染高风险人群、60岁以上老年人群、具有较严重基础性疾病人群和免疫力低下人群。
-
保障社会正常运转和医疗服务
- “非高风险区”不停产停工: 坚决取消不合理、不科学的管控措施,严禁采取各种形式的临时封控,任何单位不得擅自扩大高风险区划定范围,不得采取任何形式的临时封控。
- 保障群众基本购药需求: 各地药店要正常运营,不得随意关停,不得限制群众线上线下购买退热、止咳、抗病毒、治感冒等非处方药物,不再进行实名登记。
- 强化医疗资源储备与分级诊疗: 加快各级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诊室)的建设和扩容,配足医疗力量和药品设备,全面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引导轻症患者基层首诊,畅通急危重症患者转诊渠道,确保所有患者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
加强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和宣传教育
- 发动基层力量,对辖区内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慢阻肺、糖尿病、慢性肾病、肿瘤、免疫功能缺陷等疾病的老年人及其疫苗接种情况进行摸底并建立台账。
- 加强健康知识科普,宣传个人防护、疫苗接种、分级诊疗等措施的重要性,引导公众当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继续坚持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良好卫生习惯。
政策影响与未来展望
福建此次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是顺应病毒变异新特点和疫情发展新形势的必然选择,它标志着防疫工作进入了以“保健康、防重症”为目标的新阶段,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将有效释放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快速回暖,恢复人员正常流动,为市井烟火气的回归注入强心针。
政策放宽不等于“躺平”,它对个人防护责任、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药品物资保供以及社会心理调适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福建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走小步、不停步,因时因势优化完善防控措施,确保平稳渡过流行期,最终赢得这场抗疫斗争的全面胜利。
福建最新的疫情防控政策是精准科学与高效统筹的体现,是迈向常态化防控的关键一步,它既回应了民众对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迫切期待,也展现了政府在复杂局面下保障民生与经济运行的决心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