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在疫情防控中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了一系列科学精准的防控规定,这些政策既贯彻国家顶层设计,又体现边疆民族地区特色,形成了一套涵盖应急响应、区域协同、民生保障等多维度的防控体系。

分级分类管控:精准划定风险区域
广西根据疫情传播风险实施分级管理,将区域划分为高、中、低风险三类,高风险区实行“足不出户、上门服务”,中风险区采取“人不出区、错峰取物”,低风险区强化“个人防护、避免聚集”,例如2022年2月百色疫情中,德保县封控区在14天内完成多轮核酸筛查,精准到楼栋的管控有效遏制了疫情扩散,值得注意的是,广西对边境口岸城市(如东兴、凭祥)实施更严格的常态化核酸筛查,抵边村屯执行“每周两检”制度,筑牢了陆路边境防线。
跨区域流动管理:双轨并行的查验机制
在人员流动方面,广西推行“健康码+行程卡”双核验模式,所有入桂人员需通过“智桂通”APP提前申报,边境8县(市)对跨市人员额外要求48小时核酸证明,2022年7月北海疫情期间,全区在高速公路出口设置126个防疫检查站,创新使用“广西疫情防控管理一体化平台”,实现风险人员自动识别和闭环转运,针对东盟贸易往来需求,友谊关口岸首创“人货分离、分段运输”模式,保障中越贸易通道畅通。
核酸检测优化:构建“1530”检测圈
广西在全国率先构建“1530核酸检测圈”,即城市居民步行15分钟、农村居民出行30分钟可达采样点,各地市根据疫情形势动态调整检测频次:常态化时期重点人群“每日一检”,应急状态开展全域筛查,2022年12月南宁调整策略,推广抗原检测作为补充手段,向老年人免费发放检测试剂盒超200万份,边境地区还建立了“固定采样点+流动采样车+上门采样组”三级服务体系,解决了山区群众检测难问题。
民生保障体系:打通物资配送最后一百米
广西创新建立“五包一”社区防控责任制(1名街道干部、1名社区工作者、1名医务人员、1名民警、1名志愿者共同服务封控小区),在百色疫情处置中,启动“菜篮子”产品应急保供机制,组织2000余辆爱心配送车,通过“线上订购+定点投放”方式保障70万封控区居民生活物资,针对特殊群体,建立孕产妇、血液透析患者等急重症就医绿色通道,全省确定89家“红黄码医院”提供专项医疗服务。
边境防控升级:织密“三非”人员管控网
面对长达1020公里的陆地边境线,广西实施“边境疫情防控十严格”,在19个口岸设立前哨核酸检测实验室,对跨境司机实行“代驾制”管理,东兴市创新“段长负责制”,将边境线划分为352个责任段,组织戍边群众开展常态化巡查,2022年防城港疫情中,通过“口岸闭环管理+边境物理阻拦+智慧边防系统”三重防护,有效阻断境外疫情输入链条。
政策动态调整:从应急响应到精准防控
2022年11月后,广西根据国家“二十条”“新十条”优化措施,及时取消低风险区跨市流动限制,不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但保留重点场所查验健康码、养老机构封闭管理等核心措施,在崇左、百色等边境市州延续口岸城市防疫政策,值得注意的是,广西针对少数民族聚居特点,编制壮语、苗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版防控指南,通过山歌、侗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
2022年广西疫情防控实践表明,精准化、科学化、人性化的防控策略,既守住了疫情不规模性反弹的底线,又最大程度减少了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影响,这些经验为后疫情时代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尤其为边疆地区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积累了宝贵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