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泳池重启,防疫须知:非常时期游泳场所管理新规全解读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各地游泳场馆在经历了短暂沉寂后,正陆续有序恢复开放,那片久违的蓝色水域,再次向公众敞开了怀抱,开放不等于放任,欢乐与健康必须并行,为确保每一位泳客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各大游泳场所均依据国家及地方防疫指引,出台了一系列严格的管理措施,本文将为您深度解读这些“非常时期”的游泳场所疫情通知,帮助您安心、顺利地重返泳池。
入场前:层层把关,构筑第一道防线
游泳场所的防疫工作,从您踏入场馆前就已经开始,这第一道防线旨在将潜在风险最大限度地隔绝在外。
-
预约与限流: 为避免人员聚集,绝大多数游泳场馆已实行“预约制”,泳客需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小程序或电话提前预约,分时段入场,场馆会严格控制同一时段内的入场人数,通常低于日常容量的50%甚至更低,确保场内人员有充足的社交距离,随到随游已成为过去式,提前规划行程是必备步骤。
-
健康核查与实名登记: 入场时,工作人员会严格执行“测温+扫码+验码”流程,泳客需佩戴口罩,体温检测正常(通常低于37.3℃),并出示“健康码”及“行程码”,显示为绿码方可进入,部分场馆还要求进行实名登记,以便在必要时开展流调追踪,对于有发热、咳嗽等症状或来自中高风险地区的人员,场馆将谢绝入场。
-
个人防护建议: 建议泳客自行准备充足的防护用品,如口罩、消毒湿巾、密封袋等,在更衣室等密闭空间,除游泳时外,应尽量佩戴口罩。
入场后:精细化管理,确保全程安全
进入场馆内部,一套更为精细化的管理流程正在运行,覆盖从更衣到入水的每一个环节。
-
更衣与淋浴: 更衣室通常会采取间隔使用的方式,如每隔一个更衣柜开放一个,淋浴间也可能实行限流或缩短开放时间,鼓励游客回家后再次清洁,此举是为了减少人员在密闭空间的停留时间和接触密度。
-
泳池水质与空气: 这是防疫的核心,根据规定,游泳场所必须确保池水余氯浓度维持在0.3-1.0mg/L的较高标准区间,并频繁补充新水,以持续消毒、抑制病毒,场馆的通风系统必须全天候高强度运行,确保室内空气流通,降低气溶胶传播风险。
-
泳道管理与社交距离: 泳池内会明显标识出游泳道,并建议泳客按逆时针方向循环游泳,避免面对面接触,每条泳道将严格限制人数,例如一条标准泳道同时游泳人数不超过3-5人,在池内休息时,泳客也需自觉保持一米以上安全距离。
-
公共区域高频消毒: 扶手、门把手、水龙头、冲淋开关、更衣柜、洗手间等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成为消毒的重点,场馆需安排专人每日进行多次(如每2小时一次)的严格清洁与消毒,并公示消毒记录,接受公众监督。
人员与管理:责任到人,强化内部防控
游泳场所的安全,最终依赖于严格的人员管理和明确的执行责任。
-
员工健康监测: 所有工作人员必须完成全程疫苗接种,并实行每日健康监测,包括体温检测和症状报告,工作期间须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级别口罩。
-
防疫物资储备: 场馆必须备足口罩、洗手液、消毒剂、测温仪等防疫物资,以应对日常消耗和突发情况。
-
应急预案: 每个游泳场所都应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一旦发现疑似病例,立即启动预案,引导患者至临时隔离观察区,并迅速报告属地疾控部门,配合开展后续工作。
游泳场所的重新开放,是社会经济生活逐步恢复正常的重要信号,每一份重返泳池的欢乐背后,都离不开这套严密、科学的防疫体系作为支撑,它不仅是场馆运营方的责任,也需要每一位泳客的理解、配合与支持,在享受运动带来的畅快与健康时,我们切勿放松警惕,务必遵守各项防疫规定,共同守护这片来之不易的“安全水域”,只有将“疫情通知”中的每一条细则落到实处,我们才能真正实现“防疫不放松,健身不停步”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