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取重要部分):
疫情期间,全球面临健康危机的同时,网络诈骗也呈爆发式增长,诈骗分子利用人们的恐慌心理、信息不对称和社会隔离等漏洞,设计出层出不穷的骗局,根据公安部数据,2020年至2022年,我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数量年均增长超过30%,其中与疫情相关的诈骗占比显著,提高防骗意识,不仅是保护个人财产,更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以下是疫情期间常见诈骗类型及防范措施的精要总结。
疫情期间常见诈骗手段
-
虚假防疫物资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社交媒体、电商平台或短信,声称有口罩、消毒液、抗原检测盒等紧缺物资,诱导用户付款后消失,重要提示:购买防疫物品时,务必选择正规平台(如官方药店、知名电商),避免私下转账。
-
伪装“流调”诈骗
冒充疾控中心或社区工作人员,以“密接排查”为名,索要身份证号、银行卡信息或验证码,重要提示:流调人员不会索要财务信息,可通过回拨官方电话核实身份。 -
虚假“疫苗预约”陷阱
发送伪造的疫苗预约链接,窃取个人信息或收取“加急费”,重要提示:疫苗预约应通过政府指定平台(如健康码小程序),勿点击陌生链接。 -
慈善捐款诈骗
利用公众爱心,伪造公益组织募捐,骗取钱财,重要提示:捐款前核实机构资质(如民政部公示名单),避免向个人账户转账。 -
网络兼职诈骗
以“居家赚钱”为诱饵,通过刷单、投资等名义诈骗保证金,重要提示:正规兼职无需预付费用,警惕高回报承诺。
防诈骗核心原则
- 信息核实:对陌生来电、链接保持警惕,通过官方渠道(如政府网站、110)求证。
- 隐私保护:不泄露身份证号、银行卡密码等敏感信息,定期修改账户密码。
- 理性应对:警惕“紧急”“限时”话术,诈骗常利用恐慌心理制造紧迫感。
- 技术防护:安装反诈APP(如国家反诈中心应用),开启短信过滤功能。
社会协同与教育
政府、社区和企业需加强宣传,通过案例分享、线上讲座等形式普及防骗知识,中国反诈中心联合媒体推出多期疫情期间防诈专题,有效降低了诈骗成功率,个人应主动学习反诈指南,并提醒家人(尤其是老年人)提高警惕。
疫情终将过去,但防诈骗意识需长期坚持,守住“不轻信、不转账、不泄露”的底线,才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守护健康与财富的双重安全,让我们用理性与知识,筑起反诈的坚固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