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省流动的疫情暗涌
2022年初,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扩散,哈尔滨等多地出现本土疫情,由于冰雪旅游旺季及春节返乡潮,大量旅客经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飞往全国各地,其中济南遥墙机场成为重要中转枢纽,两地直线距离虽超1200公里,但航空运输的便捷性使得疫情传播风险陡增,据不完全统计,1月至2月期间,哈尔滨至济南的航班日均超过10班次,客流量峰值单日突破2000人次。
机场防控的“闪电响应”
济南机场迅速启动“跨省联防”机制:
- 前端筛查:对哈尔滨来济航班实施专属廊桥停靠,所有旅客落地即进行核酸采样,设立“重点地区旅客通道”,避免交叉感染。
- 溯源追踪:通过民航订票系统与健康码数据联动,对14天内哈尔滨旅居史旅客发送防疫提示短信,并要求签署防疫承诺书。
- 环境消杀:对行李转盘、安检通道等区域每2小时一次终末消毒,航班间隙由专人使用超低容量喷雾器进行空气消杀。
破局关键:大数据精准截流
济南疾控部门通过“时空伴随者”算法,锁定一名无症状感染者——该旅客从哈尔滨赴济后,曾进入机场商业区某餐厅用餐,系统在2小时内圈定同时段进入该区域的密接者27人,均被转移至集中隔离点,后续基因测序显示,该病例与哈尔滨某传播链高度同源,印证了跨省传播路径。
民生温度与政策刚性的平衡
针对滞留旅客,济南机场设立“应急安置区”,提供免费餐食及核酸检测绿色通道,并对老幼病孕群体优先安排转运,政策执行不留死角:一名旅客隐瞒哈尔滨中高风险区旅居史,在济南机场被行程码核验识破,最终被依法立案调查。
常态化防控的启示
此次跨省疫情应对暴露出三大短板:
- 部分地区核酸证明时效性标准不统一(哈尔滨要求48小时,济南落地需24小时内);
- 机场商业区防疫监管存在盲区;
- 旅客健康信息跨省互认仍需优化。
后续两地签署《航空口岸防疫协作备忘录》,建立区域核酸结果互认机制,并推广“智能测温手环”等物联网设备应用。
从松花江畔到黄河之滨,这场跨越三省的疫情阻击战,既是现代航空运输网络防疫压力的缩影,也彰显了精准防控体系的可塑性,当旅客拖着行李箱走过测温门时,背后是无数个数据节点构筑的隐形长城——这或是后疫情时代城乡治理的常态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