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时代的旅行,早已不是诗和远方,而是一场“闯关游戏”,出发前得先算一卦:目的地今天是不是高风险区?核酸报告会不会在机场过期?行李箱里除了衣服,还得给口罩、消毒液、防护面罩留出C位,朋友调侃:“以前旅游带特产,现在旅游带试管。”
行程规划:像解数学题一样严谨
“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了上古传说,如今规划路线得遵循“三定律”:避开带星号的城市、摸清核酸点的营业时间、确保酒店不突然被封,有人本想浪漫追极光,结果在隔离酒店看了三天天花板,还自我安慰:“这窗景,像极了一幅抽象画。”
交通囧途:人在囧途之疫囧
飞机上邻座打个喷嚏,全舱瞬间静音,仿佛上演《釜山行》前传;高铁上有人掏身份证,周围群众齐刷刷后仰——生怕他掏的是红码,最惨的是自驾游爱好者,原本感叹“自由如风”,结果困在服务区等核酸,对着泡面吟诗:“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路人甲。”
景点打卡:拍照比闯关还难
景区门口的长队不再是等检票,而是等扫码测温,昔日拍“到此一游”要抢角度,如今得抢在核酸48小时有效期内,一位游客在黄山之巅举牌:“今日成功登顶,因核酸报告未过期。”网友神回复:这才是真·凭实力旅游。
旅行社交:距离产生美
和陌生人聊天,开场白从“哪里人”变成“什么码”,遇到绿码同胞,瞬间惺惺相惜,宛如战友;若有人黄码,周围自动形成真空地带,有小伙在丽江客栈阳台高歌,楼下大爷仰头喊话:“小伙子,唱完记得扫码登记!”
幽默自救:苦中作乐的智慧
游客们发明了“疫情旅行文学”:

- “从前旅行晒美食,现在旅行晒核酸。”
- “行程卡带星怎么办?把手机扔了,假装是古人云游。”
- “在沙漠里迷路别慌,先看看健康码绿不绿——绿就有救。”
甚至有人总结出“旅行三宝”:口罩、绿码、消毒膏,缺一就像出门没穿鞋。
归来不易:回家才是终极BOSS
旅行结束回家,还得和小区保安斗智斗勇,有人因行程卡带星,被保安拦在门口深情对望半小时,最后靠一包辣条挽回信任,更有人吐槽:“出去时是自由人,回来时像偷渡客。”
疫情下的旅行,虽少了潇洒,却多了荒诞的幽默,当我们翻着相册里戴口罩的游客照,数着抽屉里攒下的核酸贴纸,或许会笑着感叹:这段“疫游”岁月,终究成了独一无二的记忆,毕竟,能在一地鸡毛里笑出声的,才是真·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