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概况与主要病原体
2023年12月,江苏省传染病疫情呈现季节性高发特征,以呼吸道疾病为主,根据江苏省疾控中心监测数据,流感病毒(主要为甲型H3N2亚型)占据主导地位,其次为新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肺炎支原体,与往年同期相比,今年冬季疫情呈现"早发、多病原共存"的特点,儿童和老年群体感染率显著上升,全省哨点医院报告显示,12月呼吸道传染病门诊量较11月增长约40%,其中流感样病例占比突破35%。
高发原因分析
- 气候因素:12月江苏经历多次强冷空气活动,日均气温较常年偏低2-3℃,干燥寒冷环境延长了病毒在空气中的存活时间。
- 人群聚集:年末各类集会、考试及跨区域活动频繁,加速病原体传播,南京、苏州等中心城市地铁客流量数据显示,12月工作日日均客流量较上月增长15%。
- 免疫落差:经过三年新冠疫情防控,人群对常规呼吸道病毒的预存免疫力有所下降,形成"免疫债"现象。
重点防控措施
江苏省采取分级防控策略:
- 医疗层面:全省二级以上医院均开设发热门诊,储备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2.3个月用量,推行"预检分诊-重症转诊"机制,避免医疗资源挤兑。
- 社区防控:在幼儿园、中小学实施晨午检制度,对聚集性疫情实行"发现即处置"原则,南京某小学因班级流感暴发,及时采取线上教学措施,有效控制传播链。
- 疫苗接种:全省累计接种流感疫苗超300万剂次,重点人群接种率达65%,推广老年人肺炎球菌疫苗与流感疫苗联合接种方案。
典型病例特征
临床数据显示,重症病例主要集中在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和5岁以下儿童,典型病程表现为持续高热(39℃以上)、剧烈咳嗽及全身酸痛,部分病例合并中耳炎或肺炎,值得注意的是,约20%的住院病例存在流感与支原体混合感染,导致治疗周期延长至10-14天。

与既往疫情对比
相较于2022年同期,今年12月传染病报告发病数上升18%,但重症率下降0.3个百分点,显示分级诊疗体系初见成效,与2019年(新冠前)冬季相比,当前监测灵敏度提升50%,核酸检测能力实现全域覆盖。
专家建议
省疾控专家提示:
- 高危人群应在暴露后48小时内启动抗病毒治疗
- 推行"三件套"防护:规范佩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
- 医疗机构需警惕抗生素滥用问题,当前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率已达65%
通过多维度防控,江苏在12月疫情高峰期保持了医疗系统平稳运行,未出现重大物资短缺,后续需重点关注春节前人口流动带来的传播风险,持续优化疫苗策略与预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