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出入管理全面收紧,动态调整成常态
清华大学最新规定明确,校园实行“分类管控、动态调整”原则,所有人员进入校园须凭有效证件、健康码、行程码及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校外车辆及人员非必要不入校,对于京外返校师生,严格执行“3天2检”及7天健康监测,中高风险地区人员暂缓返校,学校通过“清华紫荆码”实时追踪师生行程轨迹,实现精准防控,这一措施旨在减少外部输入风险,同时保障科研、教学等核心活动的有序开展。

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保障学业不间断
针对课堂教学,清华大学采用“线下为主、线上补充”的混合模式,部分大课程或跨校区课程转为线上授课,实验、实践类课程在严格防护下照常进行,对于因疫情无法到校的学生,学校通过“雨课堂”等平台提供同步直播与录播资源,确保学业进度不受影响,教务处明确要求教师提前报备教学方案,并设立技术支援小组,保障线上教学流畅性。
常态化核酸检测与健康监测全覆盖
学校将核酸检测频率调整为“每周2次全员检测”,重点岗位人员(如食堂、保洁、安保)每日一检,师生需通过“学生健康上报系统”每日打卡,如实填报体温、行程等信息,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须立即上报并启动应急隔离流程,校医院设立24小时发热门诊,并与北京市定点医院建立转诊绿色通道,确保疑似病例第一时间得到处置。
聚集性活动非必要不举办,大型典礼线上化
新规明确要求严格控制聚集性活动,校内大型会议、典礼等原则上转为线上举行,学术论坛、社团活动需提前报批,并落实“谁主办、谁负责”的防疫责任,毕业典礼、校庆等传统大型活动已调整为线上线下结合模式,通过直播技术保障师生参与感,这一举措既降低了交叉感染风险,也体现了学校在特殊时期的人文关怀。
后勤保障升级,物资储备与心理支持并行
食堂实行错峰就餐、单向就座,鼓励外带打包,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场所执行“限流预约制”,每日进行深度消杀,学校还加强物资储备,确保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至少满足30天用量,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焦虑情绪,心理中心开通24小时热线,并提供线上团体辅导,构建“防疫+心防”双保障体系。
应急响应机制完善,隔离条件优化
清华大学在校内设置独立隔离区,配备生活与医疗物资,用于临时安置疑似病例或密接者,学校与属地疾控部门建立联动机制,一旦出现阳性案例,将立即启动溯源、封控、转运等流程,各院系需指定防疫联络员,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升全员应对能力。
清华大学的最新防控规定,既展现了高校在疫情中的责任担当,也通过精细化管理和科技手段平衡了防疫与发展的关系,随着疫情形势变化,这些措施或将动态调整,但核心目标始终是守护校园安全与师生健康,并为全国高校提供可借鉴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