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作文的结尾,从来不是简单的收笔,而是思想的凝练与情感的升华,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写作者对这段特殊岁月的理解深度,一个好的结尾,能让人在合上作文本后,依然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温度与力量。
从个体到时代:结尾的格局升华
许多学生写疫情作文时,容易陷入个人经历的琐碎叙述,而高明的结尾,往往能跳出“我”的视角,将个人体验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比如一名考生在描写社区志愿者父亲后,这样结尾:“父亲的背影消失在楼道尽头,那不仅是去送菜的路上,更是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踏出的坚定脚印,疫情终将过去,但这份凡人微光,已永远镌刻在时代的记忆里。”这种由点及面的升华,让作文拥有了历史的厚重感。
辩证思维的深度呈现
疫情是复杂的多面体,优秀的结尾常常展现辩证思考,有学生写道:“隔离让我们失去了面对面的欢笑,却重新发现了书信的珍贵;口罩遮住了表情,却让眼神的交流更加深刻,失去与获得,原来从来都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这种不陷入单一批判或赞美的理性态度,体现了年轻一代的思想成熟度。
情感共鸣的艺术营造
打动人的结尾,往往在于真挚的情感共鸣,一名中学生这样收尾:“解封那天,我看着街上重新涌动的人流,突然理解了‘寻常’二字的重量,原来最动人的风景,不是山河壮丽,而是早餐摊升起的炊烟,是邻居见面时那句‘吃了吗’。”这种对平凡生活的诗意发现,比任何宏大口号都更能触动人心。
行动号召的青春担当
疫情作文的结尾还可以是行动宣言,有青年作者呼吁:“记录不是为了停留,而是为了更好地出发,当我们这一代人拿起笔,就是在参与历史的书写,从抗疫精神中汲取的力量,应该化作建设未来的行动——这才是对那段时光最好的致敬。”这样的结尾将回顾转化为前行的动力。
留白艺术的智慧运用
最高级的结尾懂得适可而止,如一篇作文的结尾:“春天来了,樱花如约绽放,老人们说,今年的花开得特别用力,像是要弥补去年的缺席,我站在树下,忽然明白了什么,又好像还有更多需要慢慢体会……”这种留白给了读者无限的思考空间。
写作建议:
- 避免套路化表达,如“让我们一起努力”等空话
- 忌过度抒情,保持情感的真实与克制
- 可以引用但需创新,如化用“青山一道同云雨”为“隔离不隔心,天涯若比邻”
- 声音意象的运用往往出彩,如“此后多年,我依然会记得2020年春天,响彻城市上空的鸣笛声”
疫情终将过去,但这些由年轻一代写下的文字,却成为民族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的结尾,不仅是文章的结束,更是一个新的开始——它记录了一代人在灾难中的成长,也预示着一个更加坚韧的未来,当我们学会在结尾处留下希望、思考与担当,我们就真正完成了从见证者到建设者的转变。
这,或许就是疫情作文最珍贵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