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非常时期的治理答卷
2022年冬春之交,当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席卷西安,作为古城东北门户的灞桥区,面临了一场严峻的公共卫生考验,这片兼具生态新区与老工业基地特色的土地,以“精准防控”与“民生保障”双线并进的实践,书写了基层政府抗疫的独特样本。
科学防控:以数据织密“防护网”
疫情初期,灞桥区迅速启动“平急结合”指挥体系,依托“一办九组四专班”架构,实现24小时应急响应,其创新之处在于将网格化管理与数字化工具深度融合:
- 流调溯源精准化:通过“疾控+公安+工信”协同机制,72小时内完成重点区域5轮全员核酸筛查,锁定传播链关键节点;
- 封控区动态调整:以楼栋、单元为最小管控单位,避免“一刀切”,最大限度减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 物资配送智能化:在华阳城、沁水新城等封控小区,启用无人机与无人车配送系统,日均转运生活物资超10吨。
民生守护:特殊群体的“温度清单”
面对辖区老龄人口占比高、城中村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特点,灞桥区推出三项关键举措:
- “菜篮子”保卫战:设立37个临时保供点,组织新筑街道农产品合作社直供社区,确保蔬菜价格低于市场均价15%;
- 就医绿色通道:对血透患者、孕产妇等特殊群体建立“一人一档”服务台账,安排专车闭环接送就医超2000人次;
- 心理援助网络:开通24小时心理咨询热线,为隔离学生、独居老人提供心理干预服务380余次。
产业护航:复工复产的“灞桥速度”
作为西安国际港务区协同发展区,灞桥在疫情稳定后迅速推出“助企纾困八条”:
- 为纺织产业园、航天动力研究院等重点单位定制“点对点通勤班车”;
- 通过“云招商”签约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项目,总投资额达43亿元;
- 发放消费券刺激区域商业复苏,带动区内商贸体客流恢复至疫前水平90%。
基层智慧:社区防控的“最后一米”
半坡国际社区创建的“五色人口管理法”(按职业风险等级分类)、汽配社区发起的“邻里药品共享驿站”,这些来自基层的创新实践,成为灞桥抗疫的亮眼注脚,全区1.2万名下沉干部与志愿者共同构筑的“红袖章防线”,实现了封控期间零投诉、零断供。
从应急到常态的治理进阶
灞桥区的抗疫实践,折射出新时代基层治理的转型:从单一防疫到统筹发展与安全,从行政主导到多元共治,当浐灞湿地候鸟再度北归,这座城区以系统思维守护了万家灯火,也为后疫情时代的区域治理提供了可鉴范式。
(全文约102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