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疫情防控进入“乙类乙管”后的新阶段,公众的关注点似乎已从每日新增数据转向了经济复苏与日常生活,病毒的演变从未停歇,来自国内外的最新疫情新闻显示,我们正面临着一轮由奥密克戎新变异株主导的传播波,了解这些最新动态,对于个人与家庭的健康防护至关重要。
全球与国内主流毒株更迭:XBB家族已成绝对主导
世界卫生组织(WHO)及国内疾控部门的监测数据均明确指出,奥密克戎XBB系列变异株,特别是XBB.1.5、XBB.1.16(俗称“大角星”Arcturus)以及其后代,已成为当前全球范围内传播的优势毒株,这些毒株拥有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这意味着无论是此前感染过其他奥密克戎亚型(如BA.5、BF.7)产生的自然抗体,还是接种早期版本疫苗所诱导的免疫力,对其预防感染的保护力均有所下降。

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通报也证实,本土病例的病毒基因组中,XBB系列占比持续升高,已取代之前的BA.5.2和BF.7,成为引发近期感染病例的“主力军”,这解释了为何近期“二阳”甚至“三阳”的病例报道明显增多。
临床特征呈现新变化:上呼吸道症状突出,结膜炎需警惕
与早期的毒株相比,当前流行的XBB系列引发的临床症状总体仍在奥密克戎的范畴内,即以侵犯上呼吸道为主,重症率相对较低,常见症状依然包括发烧、喉咙痛、咳嗽、乏力、头痛等。
值得注意的是,XBB.1.16亚株带来了一个相对独特的症状——结膜炎,尤其在儿童中更为多见,患者可能出现眼睛发红、发痒、有异物感、分泌物增多等类似“红眼病”的表现,这提醒公众,若在出现呼吸道症状的同时或前后,伴有眼部不适,需将新冠病毒感染纳入考量,并及时就医,同时注意手部卫生,避免揉眼,防止家庭内传播。
重点人群风险仍在,疫苗接种仍是关键屏障
尽管对绝大多数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而言,XBB感染导致重症和死亡的风险已显著降低,但新闻中反复强调的核心信息并未改变:老年人、患有严重基础疾病者、免疫缺陷人群等依然是高危群体,对于他们,感染后发展为肺炎、重症甚至死亡的风险依然不容忽视。
今日疫情新闻的重中之重,依然是推进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的疫苗接种,国内外研究均证实,在感染或接种疫苗一段时间后,抗体水平会自然衰减,及时接种含XBB抗原成分的更新版疫苗,能有效激发针对当前流行株的广谱中和抗体,显著降低感染后的重症和死亡风险,各地正陆续启动针对性的疫苗接种工作,符合条件的人群,尤其是老年人,应积极响应,尽快完成加强免疫,筑牢个人健康的“防火墙”。
个人防护不可松懈,常态化应对需智慧
面对传染性极强的XBB毒株,个人防护措施的有效性并未过时,而是需要更科学、更持久地执行。
- 科学佩戴口罩:在人员密集的室内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往医疗机构时,规范佩戴口罩仍是阻断病毒传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 勤洗手与通风:保持良好的手部卫生,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能有效降低环境中的病毒浓度。
- 提高免疫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适度锻炼、充足睡眠,是应对任何疾病的基石。
- 合理用药与及时就医:家中可适量储备一些解热镇痛、缓解呼吸道症状的常用药,但不必盲目囤积,一旦出现症状,特别是高危人群,应通过抗原检测自查,并根据病情发展及时咨询医生或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今日的疫情新闻,传递的不是恐慌的信号,而是提醒我们进入与病毒长期共存阶段后,需要具备的更精准的认知和更理性的行动,病毒在变,我们的应对策略也需与时俱进,从关注主流毒株的动态,到了解新的临床特点,再到积极接种更新版疫苗和坚持个人防护,每一步都是我们保护自己、守护家人,平稳度过疫情波动期的坚实步伐,保持警惕,但不焦虑;重视风险,但不恐慌,这或许是我们面对未来诸多不确定性时,最可贵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