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季节更替和人员流动性的增加,校园作为人员高度密集的场所,疫情防控始终是不可松懈的重要环节,筑牢校园防疫屏障,不仅关乎每一位师生的健康安全,也关系到正常教学秩序的稳定,以下是校园疫情防控中需要重点关注和执行的注意事项,旨在为师生提供一份清晰、实用的行动指南。
个人防护:构筑第一道防线
个人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做好个人防护是阻断病毒传播链的基础。
- 科学佩戴口罩:在教室、图书馆、实验室、食堂、超市、电梯等室内公共场所,以及人员密集的室外场所,应规范佩戴口罩,确保口罩盖住口鼻和下巴,鼻夹要压实,出现脏污、变形、损坏或异味时需及时更换。
- 保持手部卫生:勤洗手是预防传染病的关键措施,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按照“七步洗手法”在流动水下清洁双手,在不便洗手时,可随身携带免洗手消毒液进行清洁,避免用未清洁的手触摸口、眼、鼻。
- 遵守咳嗽礼仪: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内侧完全遮挡口鼻,使用后的纸巾应丢入有盖垃圾桶,并及时洗手。
健康监测:早发现、早报告
及时发现潜在风险是控制疫情扩散的前提。
- 自觉健康监测:师生应每日主动监测自身及共同居住人员的健康状况,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可疑症状,应立即向学校报告,并暂缓进入校园,及时就医排查。
- 配合体温检测:积极配合学校入口的体温检测,体温正常方可入校,如发现体温异常,应遵从学校安排进行复测或临时隔离观察。
- 如实报告信息:如接到疾控部门流调通知,或被判定为密接、次密接人员,或存在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务必第一时间向学校及社区报告,并严格遵守相关的健康管理措施,不瞒报、不漏报。
校园生活管理:减少聚集与风险
校园集体生活是防控的重点环节,需通过精细化管理降低风险。
- 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在教室、食堂、图书馆等场所,尽量与他人保持安全距离,食堂就餐时,建议错峰、隔位就座,减少交谈。
- 加强室内通风:教室、宿舍、办公室等室内场所应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每日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 减少非必要聚集:非必要不组织、不参与大型聚集性活动,鼓励采用线上方式举行会议、交流等活动,在校期间,尽量减少跨班级、跨年级的流动。
- 遵守宿舍管理规定:宿舍内不串门、不聚集,保持宿舍环境清洁卫生,垃圾及时清理,个人物品定期消毒。
环境清洁与疫苗接种:巩固免疫屏障
良好的环境卫生和疫苗接种是巩固群体免疫屏障的重要手段。
- 维护公共环境卫生:学校应加强对教室、食堂、宿舍、卫生间等重点区域的日常清洁和预防性消毒,师生也应共同维护,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
- 积极接种疫苗:符合接种条件的师生,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完成新冠病毒疫苗的全程和加强针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重症、降低死亡风险最有效的措施。
校园疫情防控是一项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参与、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它并非一朝一夕的临时任务,而是需要融入日常学习生活的常态化管理,每一位师生都应从自身做起,将各项防控措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共同织密织牢校园疫情防控网,才能有效阻断病毒传播,守护好我们共同的学习生活环境,确保校园的平安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