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5日 晴
封控第七天,冰箱的角落终于被掏空,最后一颗土豆发芽了,在塑料袋里长出倔强的紫绿色嫩芽,我把它种进阳台的花盆,和蔫了吧唧的小葱作伴,社区团购的蔬菜包要等明天,但邻居在群里说:“我家还有半袋面粉,谁要?”瞬间十几条回复跳出来,最后面粉被分成五份,挂在每层楼的消防栓上。
原来“远亲不如近邻”不是古话,是疫情里长出的新芽。
4月12日 阴
今天核酸队伍里站着个穿恐龙充气服的小孩,防护面罩上凝着水珠,尾巴拖在地上扫来扫去,他爸爸举着手机录像:“来,跟以后看你日记的人打个招呼!”小恐龙笨拙地比心,队伍里响起零星笑声,三月的玉兰谢了,四月樱花落在“一米线”的标记上,我们保持距离,却第一次看清了彼此眼里的光。

4月25日 雨
线上会议开到一半,楼上开始跳绳,同事的画面卡成马赛克,声音断断续续:“你那边……下雨……信号……”其实是我窗外的雨太大了,忽然想起三年前在写字楼里,我们抱怨空调太冷,外卖送得慢,现在穿着睡衣开会,背景音是孩子的网课和炒菜声,曾经习以为常的“平常”,碎成需要重新拼贴的碎片。
5月3日 晴
第一次当“团长”,表格做得乱七八糟,200斤土豆、90箱牛奶、50份鲜肉,搞错楼栋号被大妈在群里教育,但物资车来的那晚,整栋楼都醒了,志愿者打着手电清点,影子在墙上拉得很长,有个姑娘用巧克力换我的洋葱,她说这是情人节的礼物,虽然情人节早过了。
在这座停摆的城市里,我们成了彼此的补给站。
5月18日 多云
解封前夜,反而睡不着,阳台上的土豆苗长到一掌高,小葱割了三茬,手机里存着87张团购统计表,隔壁小孩画了张“最美志愿者”贴在电梯里,明天就要回到办公室,回到地铁早晚高峰,回到用星巴克续命的日子,但有些东西回不去了——比如我知道402住着独居的奶奶,503的钢琴弹得很好,而人类在困境中给予的温暖,永远比病毒传播得更快。
后记
疫情日记记录的从来不是宏大叙事,而是被折叠在历史缝隙里的微观生存,当我们撕开“非常时期”的标签,露出的依然是普通人用坚韧编织的平常:一袋分享的面粉,一个荒唐又温暖的恐龙装,一次手忙脚乱的互助,这些碎片在记忆里沉淀成新的地基,让我们在重建生活时,学会在不确定性中种植确定性,在分离中重新连接。
正如那株在冰箱角落发芽的土豆,最平凡的生命力,往往诞生于最困窘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