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作为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面对复杂多变的疫情形势,始终以科学防控、精准施策为核心,构建了“平战结合、动态优化”的防控体系,本文从分级管控、科技赋能、民生保障三大维度,剖析南通市疫情防控措施的核心逻辑与实践成效。
分级分类管控:以精准化阻断传播链
-
风险区域动态划分
南通市依托“大数据+网格化”机制,将社区、街道按疫情风险划分为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实施差异化管控,2022年春季疫情期间,崇川区部分街道被划为封控区,实行“足不出户、上门服务”,而低风险区域则通过常态化核酸检测维持正常秩序。 -
流调溯源高效协同
市疾控中心联合公安、交通部门建立“流调溯源联合专班”,通过轨迹交叉分析、密接人员精准定位,确保24小时内完成核心流调报告,如通州区某聚集性疫情中,通过比对扫码数据与监控影像,48小时内锁定传播链,避免扩散。
科技赋能防控:数字化工具的全场景应用
-
智能平台统筹调度
“南通百通”APP集成健康码、核酸检测、疫苗预约等功能,并推出“场所码”系统,实现公共场所出入记录可追溯,截至2022年底,全市场所码扫码量超3亿次,数据响应速度提升至毫秒级。 -
核酸检测网络优化
构建“15分钟采样圈”,在商圈、交通枢纽布设移动检测车,并引入“无人机配送样本”模式,将郊区样本转运时间缩短50%,如启东市通过无人机跨江配送,1小时内即可将海岛样本送达市区检测基地。
民生保障与经济社会平衡
-
生活物资应急体系
建立“区级分拨中心—街道中转站—社区配送点”三级保供网络,联合电商平台推出“无接触配送”服务,疫情期间,崇川区通过“社区团购+志愿者配送”模式,日均完成超10万单生活物资供应。 -
企业纾困与复工复产
推出“惠企纾困20条”,通过减税降费、稳岗补贴等措施支持实体经济,2022年第二季度,南通经开区规上工业企业复工率达98%,其中中天科技等龙头企业依托“闭环生产”模式,产能恢复至同期90%。
柔性管理凸显人文关怀
-
特殊群体绿色通道
为老年人、孕产妇等群体开设核酸检测免排队通道,并为慢性病患者提供“代配药”服务,如海安市组建“医疗轻骑兵”,上门为卧床居民提供核酸检测与基础诊疗。
-
心理疏导全域覆盖
开通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组织专业社工进驻隔离点开展情绪疏导,疫情期间累计接听咨询电话2.3万次,干预心理危机案例逾千起。
南通市的防控实践表明,精准化与人性化的双轨并行,不仅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效路径,更是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如何将临时机制转化为长效公共安全体系,仍需持续探索。